【感恩奋进 长寿答卷】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 ——长寿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谱写新篇
发布时间:2025-04-30 19:06:49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暖阳高照,微风徐徐,行走在长寿大地上,处处可以感受到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气息: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持续作业将高低不平的土地整理平整;长垫沿线街镇的水田里,插秧机往复作业;养殖场里,鸡蛋、鲜鱼、生猪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高山上、果园里,草莓、樱桃、柑橘等水果采摘经济火热,市民纷至沓来……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 李炎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区)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一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细化中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抓好粮食安全基本盘,加快提质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农村各项发展指标始终保持较好态势。

壮大特优产业强劲动能促发展

随着气温升高,水稻生产进入移栽环节,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到,很多地方的人工移栽已经被机插秧代替,不仅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还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其间,我区农业部门还积极开展机插秧相关技术培训和推广普及,为抓好粮食安全持续添砖加瓦。

我区高水平打造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以“特、精、优”为发展方向,坚持抓项目、强品质、树精品三位一体,重点发展“橘、柚、鱼、蛋”四大产业,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2

充盈“粮袋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加快推进中国水稻研究所西南中心正在按计划开展建设;启动500亩伏羲农田示范片建设,规划筹备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保持稳中略增态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9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33万吨左右。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3

丰富“菜篮子”。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实施畜禽产能提升行动,确保母猪存栏量稳定在3.14万头,力争出栏生猪60万头。统筹抓好蔬菜、水果、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拟立项名单,全区蔬菜产量、水果产量、生猪出栏量保持较好水平,水产品产量、禽蛋产量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鼓足“钱袋子”。持续推进重庆市稻谷产业集群相关项目建设,启动5万吨蛋品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北农大50万套蛋种鸡产业基地,实施3000亩柑橘品种改良项目,实施市级农产品加工及农业全产业链贴息项目,加速推进云集、万顺、云台(二期)粮油社会化服务基地建设,柑橘社会化服务基地规划选址工作顺利启动。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7元,同比增长4.9%。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

同时,我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谋划储备重大农业项目。紧密围绕和美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等关键领域,精心谋划储备农业领域重大项目,铁骑力士集团、双胞胎猪业集团的重大项目,鱼菜共生合作项目、重庆刘一手火锅底料生产基地等项目持续稳步推进。同时,发展壮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今年一季度,全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市场生产主体新增7家,总数达到345家。其中新增在库规上企业1家。一季度,完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投资4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2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

坚决守牢底线让群众“腰包”更鼓

近日,记者在石堰镇干坝村食用菌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采收平菇。据了解,该基地自2019年整村脱贫期间建成以来,一直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如今已有食用菌生产大棚20余个。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就近在基地务工,每月能拿到工资3000元左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牵挂的大事、要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容有失的政治任务、底线任务。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4

一直以来,我区始终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和帮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保持“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有序推进监测对象风险消除。同时,加大财政衔接资金管理使用力度,做好政策兜底类、产业发展类项目资金安排。持续推进产业就业帮扶,加大到户产业奖补力度,继续对整户无劳动力(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的“两类群体”实施“代种代养”产业扶持奖补政策。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渝快助农贷”“富民贷”等信贷产品,用金融活水赋能脱贫攻坚。

务工就业是脱贫群众稳岗增收的重要举措。我区坚持将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号工程”,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群众工资性收入。一方面,引导转移就业,推动6870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在10个脱贫村各培育3个以上致富产业,以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形式,带动超1000名脱贫户就近稳定就业。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在岗低收入人口1868名,投入10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安置1679名超龄脱贫群众。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5

同时,我区还落实以工代赈,制定年度区级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涵盖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申报11个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5.5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62个,培训务工人员542名,发放劳务报酬2372万元,有力带动群众增收。出台巩固脱贫产业到户奖补方案,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此外,还精准开设家政服务、竹藤编技艺等16个培训工种,采用“职业技能+创业+农技+实用技术”的复合型培训模式,持续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

优化乡村治理绘和美乡村画卷

“我们通过‘五子共建’,探索出了一条党建统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子,全镇基层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特色产业辨识度加快形成,善美民风初步构建,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近日,海棠镇党委书记黄广泉告诉记者,他们结合镇域实际探索出乡村治理“五子共建”新模式,即配强“班子”、选准“路子”、充实“里子”、扮靓“面子”、搭好“台子”,实现了聚人心、活产业、强治理的效果。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6

海棠镇的“五子共建”只是我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我区以“小切口、大变化、聚人心”为出发点,围绕和美乡村“打底”、特色产业“强基”、和谐善治“聚魂”,开展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村貌焕发勃勃生机,农业产业蒸蒸日上,农民脸上盈盈笑意。

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今年,我区计划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0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88.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2%以上,秸秆综合化利用率90%以上。已申报市级巴渝美丽乡村5个,全区巴渝和美乡村达标率计划达到60%。

城乡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1

推进农民技能提升。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根据农民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常勇、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所长王雪峰等专家学者实地开展教学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

深化落实基层治理。继续深入实践、全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湾长制”等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事项化、积分化,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推行“党建+治理”“环境整治+治理”“移风易俗+治理”带动联动效应,实现镇域、村域内的共联共建共治共育共享;通过深入总结全国乡村治理经验交流会、全市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经验,引导有条件的村唱“村歌”办“村晚”,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海棠镇《坚持“五子共建”为乡村治理强基赋能》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推介名单。

记者 李秋晨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