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超重、肥胖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长寿区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个人行动,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慢病防控体系。
本期聚焦长寿区“体重管理年”行动,深入解读其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和阶段性成果,并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医疗专家分享经验,旨在提高公众对体重管理的认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共同守护长寿人民的健康福祉。
我区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
筑牢慢病防控“第一道防线”
为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切实减少因肥胖等问题导致的慢性病发生,长寿区卫生健康、教育、文旅等12个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该活动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据了解,长寿区居民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别为35%和12.6%。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重点强调了3个方面13条主要措施:
——实施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行动,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着力加强体重管理科学知识普及,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提升体重管理科普能力。
——实施健康体重全社会参与行动,提升体重管理效能。积极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强化家庭体重管理的重要作用,发挥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优势,发挥中医药对体重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倡导健康消费新理念。
——实施重点人群体重管理行动,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孕产妇体重管理,加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加强学生体重管理,加强职业人群体重管理,加强老年人体重管理。
区政府将做好组织领导,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体重管理与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协调管理机制,形成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的强大合力。同时,加强体重监测与信息利用,促进各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及时掌握人群体重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变化,指导和评价重点人群体重管理工作。持续高质量开展营养和慢性病相关监测,加强健康生活方式调查,开展体重管理效果评估。此外,还将加强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体重管理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定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方案中的应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共同推进体重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区卫健委:构建“四方参与”格局,提供个性化服务
区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文星表示,当前危害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关键的。
今年,区卫健委联合教育、文旅等12个部门,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接下来,区卫健委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体重管理的工作。
——继续推动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四方都加入进来。慢性病防控尤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家都要为体重管理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单位环境和社会环境。
——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比如在4月份爱国卫生宣传月、5月份的全民营养周活动,将联合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创新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传播,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
——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引导具备软硬件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
区文旅委:以体促健,以动防病,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区文旅委副主任刘智勇表示,近年来,区文旅委以全民健身为抓手,系统构建“设施+指导+活动”三位一体健康促进体系,着力推动全民健身与慢性病防控、健康管理深度结合。
——夯实设施基础,织密健康服务网络。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求,争取上级资金2200万余元新建投用晏家体育公园、江南体育公园等市级重点项目,建成纳溪河幸福健身步道、云台镇文体广场等20多个惠民工程,新增健身器材260余件。全区体育设施总量达3731个,总面积25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74平方米,“城区10分钟、镇村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为居民日常锻炼提供便捷支撑。
——强化科学指导,提升健身服务效能。建立区、镇、社区三级健身指导体系,组建含专业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队伍2684人,每千人配备指导员3.9人。全年开展全民健身“五进”(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63场次,覆盖学校、社区等场所2.1万人次。创新推行“运动处方”服务,建立个性化运动方案数据库,累计开具科学健身指导方案4200余份,有效降低运动风险,提升锻炼科学性。
——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全民参与活力。举办长寿湖铁人三项赛、马拉松赛、龙舟赛等大型赛事10余场,开展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基层活动158场次,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组织健康讲座、体质监测活动47场,发放健康知识手册3.2万份。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提升至53%,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群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普及。
区教委:多措并举,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区教委副主任王涛表示,2024年长寿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学生高达29.31%。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些情况,区教委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促进健康饮食。全力推进学校食堂“三同三公开”制度,为孩子们提供安全、营养、可口的饭菜,编织起一张保护学生饮食健康的“安全网”。对学校食堂的餐饮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合理配餐和健康烹调技能。鼓励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参照《学生餐营养指南》等标准提供学生餐,避免提供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引导学生做到规律、适量进餐,每天吃好早餐,减少在外就餐,合理选择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水。倡导家庭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培养孩子专注进餐的习惯,进餐时不看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
——保证体育活动。施行《长寿区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证学生大课间和课间充足活动时间。每天上、下午各组织师生共同开展1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各学校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和场地条件制定适合本校的活动如部颁操、跑步、健身操(舞)、跳绳等简便易行的运动。区教委确定每周三为小学“无作业日”,让孩子回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促进运动日常化引导家长培养孩子养成运动习惯,陪伴并与孩子一起运动。减少久坐等静态行为和视屏时间。小学上学时间不早于8:30,初高中上学时间不早于8:00。小学就寝时间不晚于21:20,初中就寝时间不晚于22:00,确保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
——营造宣传环境。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超重肥胖防控宣传教育材料,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公众号等多种平台,向全社会传播易读易懂、操作性强的超重肥胖防控知识和技能,营造防控超重肥胖的积极氛围。倡导学校开展系统的营养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营养健康知识和素养。倡导学校积极开展“运动达人挑战赛”“健康食谱DIY大赛”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健康素养,树立科学养育观念,促进家校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
区医院:构建全链条慢病防控体系,守护居民健康
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綦俊表示,在“体重管理年及慢病防控”工作中,区人民医院负责牵头构建“预防—筛查—诊疗—康复”全链条慢病防控体系,主导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多学科诊疗,推动远程医疗覆盖基层,建设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实施肿瘤早筛早治工程,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创新体卫融合服务模式,监测评估防控成效,保障区域居民健康。
自2022年成立肥胖专病门诊以来,区人民医院构建了“筛查—评估—干预—随访”全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整合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科等优势资源,累计接诊患者近2000人次,年就诊量突破600人次。临床数据显示,80%以上的患者实现了体重有效控制,糖尿病目标控制率达50%,女性患者月经恢复了正常,更有2例不孕患者成功受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区人民医院创新采用“营养干预+运动处方+心理疏导”三维疗法,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体重管理方案。
作为区域医疗龙头,区人民医院构建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全链条管理体系:
——三级网络筑牢防线。建立“1+15”医共体帮扶模式,通过远程诊疗中心实现CT、超声等30余类设备互联互通,2024年完成远程影像诊断7781人次、远程心电23060人次。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肺功能检测等31项新技术,助力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能力提升70%。
——智慧医疗提质增效。利用“通过肾尚医护慢病管理系统”构建“筛查—诊疗—康复”一体化防控链条,实现全周期智慧管理。系统自动抓取尿常规、肾功能异常数据建立筛查机制,整合院内检查与院外监测数据为患者创建动态电子档案,通过医患在线互动,提供预约诊疗服务,远程推送科普资讯、饮食运动指导、用药提醒及复诊规划。
——重点人群精准干预。针对肿瘤、糖尿病等高危人群,2024年完成城市癌症筛查7673人,建立肿瘤患者随访数据库11653例。通过“院长基层行”等活动,免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000余人次,选派24名专家驻点帮扶。
区疾控中心:加强疾病监测,助力精准防控
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雷群建表示,疾控中心一个重要的职责是开展疾病监测,也称流行病学监测,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通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其最终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干预疾病的影响因素。
通过死因监测,可以发现我区居民死因谱的变化趋势,计算人均期望寿命和早死概率。我区人均期望寿命从2019年的77.97岁上升到2024年的80.37岁,年均增长0.4岁;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2018年的15.51%降低到2024年12.12%。慢性病整体防控成效显著。
2023年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结果表明:我区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均数为6.5克,每日油摄入量均数为55.31克,超过每日摄盐低于5克和每日油摄入低于25克的标准。成年男性吸烟率仍然有44%;居民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别为35%和12.6%,处于增长趋势。中心性肥胖率为29.95%。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率达40%。这些危险因素都是需要我们大家干预的,危险因素干预得早,患慢性病的机率越小。即使已经是慢性病患者,开展危险因素干预也可以延缓慢性病的进程。比如针对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国家要求进行体重管理,除了要降低体脂指数外,还要减少内脏脂肪,即要减少中心性肥胖人群。
减重三分靠动,七分靠吃。减重时,需要找到问题关键所在,有的放矢,保持减重成果不反弹。
——判断自己到底胖不胖?可以算一下自己的体重指数,也就是常说的BMI,具体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23.9,就属于健康体重范围,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就可以;如果BMI超过24但未达到28,说明超重了;如果BMI超过28,那就属于肥胖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减重了。如果男性的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就属于中心型肥胖的范畴,也需要制订科学的减重计划,并付诸实际行动。
——减重有3个正确的方式。一是定期监测体重。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如早上起床后),以固定的着装(如仅穿内衣),在固定的体重秤上,每2~3天或3~5天称一次体重,并做好记录。体重数据可以更好地为控制体重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注意合理膳食。对于肥胖人群,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500~1000千卡,男性每日能量摄入1200~1500千卡、女性每日能量摄入1000~1200千卡的限能量平衡膳食。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米和白面的摄入量;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摄入高糖水果及高淀粉蔬菜;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制品。
三是坚持适量运动。减重应该注意减少久坐,并适度增加身体活动量。运动要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慢跑、爬山、瑜伽等)为主,抗阻运动(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起等)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千卡及以上。
不少传统汤品都是用肉类为底料,对于现在逐渐变暖的天气,显得有点油腻厚重。其实,用一些素菜也能做出不输鸡汤、排骨汤的美味汤品,让您喝出美味与健康的双重满足。煮出“素高汤”的蔬菜,其实很简单——只要它们也富含呈鲜味氨基酸。
——“天然味精”类。只要是加了香菇、平菇、杏鲍菇、口蘑、金针菇、蟹味菇之类的常见菌菇,或者海带、紫菜等藻类的素汤都特别鲜美。
——酸甜可口辅助类。番茄、娃娃菜、南瓜、玉米等蔬菜自带酸甜,用来煲汤能让汤品的味道更加鲜美、滋润。
——营养升级豆制品类。豆腐、豆干、豆皮等豆制品具有高蛋白、高钙的营养优势。再加上炖煮过程中豆类蛋白质会释放谷氨酸、天冬氨酸等鲜味物质,如果和菌菇等组合,可以大大提升汤品口味。
——增香调味点睛类。有朋友喜欢煮汤时加点香菜、薄荷等含有大量醇类、醛类、萜类挥发性香味物质的调味菜品,这的确能让素汤清新怡人。
——时令野菜类。马齿苋、荠菜等时令野菜也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用这些野菜煮汤也是应季的鲜味享受。记者 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