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举/文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聚焦整治“掐尖招生”“暗箱操作”等突出问题,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招生秩序。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大部署的关键举措,更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守护教育公平底线的有力行动。
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共服务,其核心要义是“免试、就近、公平”。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学校通过“掐尖招生”、提前筛选生源等方式,破坏招生秩序,动摇公平根基。“掐尖招生”背后,往往又伴随着各类考试选拔、培训记录包装等“隐形门槛”,使家长和学生陷入“起跑线焦虑”。不少家庭被迫投入高昂成本,参与提前教育、校外培训,形成“拼资源”“拼背景”的恶性循环。
因此,“掐尖招生”等行为不仅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削弱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认同,同时还加剧教育内卷,加重家庭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决刹车。
想要从根源上铲除“掐尖招生”这颗“毒瘤”,就必须破除“择校热”的深层成因。一方面,要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教育一体化;要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校聚焦全面发展、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
另一方面,要大力整治招生乱象,规范入学秩序,对借助竞赛成绩选拔、与培训机构合作招生、违规“点招”“推优”等乱象,出重拳、“零容忍”,强化全流程监管;要形成协同治理,为公平入学“保驾护航”,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管问责,学校要恪守招生纪律,家长要积极支持政策落实,社会媒体要强化舆论监督,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守护教育公平的良好氛围。
义务教育招生公平,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人才培养的长远大计。当教育不再被分数和特权绑架,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土壤中自然生长,义务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初心。打好这场整治“掐尖招生”的攻坚战,不仅关乎亿万家庭的获得感,更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能否跨越深水区,抵达公平与质量兼得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