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飞/文
最近一周以来,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新市街道红土地村、云集镇大胜村、云台镇梅沱村的几位村支书在油菜花田或在露营基地载歌载舞的视频火出了“圈”,流量超百万。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实则是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次创新突围。当传统行政思维遭遇新媒体传播逻辑,这场独特的“花田起舞”,尽显基层治理转型的巧妙,也深刻点明乡村振兴的关键:主动打破常规,才能为乡村发展开拓新路径。
流量突围,惠民是根
基层干部放下身段拥抱流量,核心是让渡行政权威换取群众实惠。在农产品销售半径受限、文旅资源难以触达市场的困境下,短视频平台的即时传播效应为乡村打开了“轻资产引流”的窗口。村支书们看似在田间起舞,实则是在为乡村旅游开拓客源渠道,为特色农产品搭建展销平台。这种以流量为杠杆撬动产业发展的尝试,恰是以最小成本实现惠民目标的务实之举。当基层治理的KPI从“向上汇报材料”转向“向下创造价值”,流量才能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作风破冰,打破僵局
从办公室走向油菜花田,体现的是基层干部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资金投入,更需要治理者突破“行政夹克思维”,用群众语言对话市场。当干部在镜头前展示真实的乡土风情,实际是在构建与公众的情感连接,这种“去官僚化”的互动模式,既消弭了干群之间的认知鸿沟,也让乡村资源获得了具象化表达。唯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让政策设计与群众需求实现同频共振,让百姓的生活因乡村发展而洋溢幸福。
流量变现,产业为基
短期“爆红”易得,长效发展难求。基层干部以创意引流只是起点,能否将“泼天流量”转化为持续效益,关键在于乡村产业的系统化升级。这要求地方既要在农文旅融合中培育特色IP,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更要推动数字基建与产业升级同步,让电商平台成为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高速公路”。只有当流量红利沉淀为产品竞争力、服务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乡村才能跳出“昙花一现”的宿命,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田园牧歌,而是需要躬身入局的实践突围。村支书们的“花田起舞”,与其说是基层干部的自我突破,不如说是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后必经的转型阵痛。当越来越多的治理者敢于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思维重构乡村价值,流量时代的乡村振兴方能打开更具想象力的空间。这既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担当精神与创新能力,更丈量着一个地方的发展眼光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