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丨基层治理,AI是“帮手”不是“对手”!
发布时间:2025-02-26 19:36:30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贺玲聪/文

       春寒料峭时节,广西宾阳县的会议室里,县委书记要求干部“至少掌握两个AI软件”的新闻引发热议。几乎同时,义乌老板娘用AI化身“各国语言达人”卖空小商品的故事刷屏网络。

       一边是基层干部被推上技术浪潮,一边是市井百姓借AI乘风破浪——这场看似“官商殊途”的变革,实则指向同一个命题:当DeepSeek等AI浪潮席卷而来,我们该以何种姿态迎接这场变革?

当AI能撰写材料、分析数据、远程巡查,基层干部会不会被替代?机器越是聪明,人越该警惕还是越该拥抱?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先进的系统也只能在基层的土壤里“水土不服”。

       拥抱AI不是赶时髦,而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

       眼下,AI的浪潮正拍打着基层治理的堤岸。

       义乌国际商贸城里,老板娘对着镜头说声“1234567”,AI自动生成多语种产品文案,配上海外客户偏好的背景音乐。这种“赛博吆喝”背后,是中小商户用最低成本跨越数字鸿沟的生存智慧。

       反观基层治理,当群众已用AI解决生计,干部若还困在“填表写材料”的循环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恐怕真要变成“最远一光年”。

       前段时间,深圳福田区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后,公文审核时间缩短90%以上,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执法文书生成效率提升100倍。重庆春晖路街道的“AI网格员”更是化身“数字分身”,实现7×24小时政策咨询响应、智能日志生成和事件自动分类,让社区工作者从“表哥表姐”回归“邻里知心人”。

       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AI不是飘在天上的概念,而是能实实在在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千斤顶”。

       但仍有干部嘀咕:“我用惯了小本本,要啥人工智能?”这种心态,恰似马车时代对汽车的抗拒——工具的迭代非但没有引发技术恐慌,反倒映照出认知的滞后与治理理念的固化。

       这种画地为牢的自我设限,本质是拒绝变革的鸵鸟心态,终将导致治理效能的停滞与时代发展的脱节。

       我们已经看到,AI能预测交通拥堵;防汛抗洪时,AI可预判受灾范围;就连调解邻里纠纷,AI也能从海量案例中提炼经验。可以说,AI几乎能参与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拒绝AI,等于主动放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善用AI不是当“甩手掌柜”,而是做“智慧指挥官”

       某地曾闹出笑话:干部用AI写的汇报材料堆满“赋能”“迭代”等时髦词汇,却被群众吐槽“不说人话”。

       这暴露出AI应用的误区——把智能工具当“代笔秘书”,将“机器写稿”等同于“思想偷懒”。

       真正的智慧赋能,要像重庆春晖路街道那样,让AI消化几百份政策文件,把生硬的条文转化为接地气的对话;要学深圳把AI定位为“参谋助手”,在保留人工审核的前提下,让机器处理格式修正、数据比对等重复劳动;浙江某社区更探索出“人机共治”新模式:AI筛查出独居老人异常用水用电,社工随即上门探望,技术治理与人文关怀在此交融。

       用好AI的关键,在于找准“人机协作”的黄金分割点。法官用AI推送类案参考,但量刑决断保留人性裁量;网格员借AI生成巡查日志,但入户走访必须带着体温。

       毕竟,再智能的算法可以计算风险,但算不出大爷大妈围坐议事时的笑声;算法能优化流程,但解不开邻里纠纷里盘根错节的情理。

       当AI的齿轮嵌入基层治理的庞大机器,润滑的是效率,但真正让机器运转的,仍是人类掌心的温度和头脑的智慧。

       发展AI不能“蒙眼狂奔”,要系好“安全带”再出发

       据报道,某地政务系统曾因AI误操作,险些泄露数万居民隐私数据。

       这记警钟提醒我们:当AI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数据安全就是不能失守的底线。

       一个区县往往掌握着百万人的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引发“重大数据安全事件”。因此,广东在推广“数智员工”时,特别设置“数据保险箱”,对AI调用信息实行分级授权、全程留痕。

       与此同时,要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借AI还魂。某地就出现过AI生成“假走访记录”,系统显示“已完成”,实际工作却“挂空挡”。

       防止“数字造假”,需要建立AI应用负面清单,就像重庆给“数智网格员”划定职责边界:政策解答可以智能生成,但困难帮扶必须真人到场。

       值得欣慰的是,深圳已出台全国首个《政务AI伦理指南》,明确“人类最终决策权”;浙江推行“AI应用阳光台账”,让每个智能决策可追溯、可解释。

       这些探索告诉我们:给AI戴上“紧箍咒”,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了让技术跑得更稳更远。

       AI加持不是整天坐办公室,而是要到基层一线去

       回望历史,活字印刷术让知识走出庙堂,蒸汽机车载着文明驶向工业时代。

       今天,AI对基层治理的重塑,同样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基层干部既不必把AI奉为“万能神药”,也无须视作“洪水猛兽”。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当机器能完成60%的常规工作,我们能否把省下的精力,转化为走家串户的脚印、化解矛盾的智慧、推动发展的闯劲?

       AI不是基层工作的对手,而是帮我们看得见更多沉默的需求、听得清更多微弱呼声的帮手。

       当报表自动生成、数据实时流转时,基层工作者该做的,是走出办公室,到基层一线去!

       毕竟,技术永远替代不了的,是干部走进群众家里时带起的那阵风,坐下聊天时递上的那杯茶,解决问题时的那份真诚。


       毕竟,基层治理的温度从来不在云端,而在那些AI无法抵达的、人与人目光交汇的瞬间。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