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春节长假,长寿古镇至老城区健身步道成了长寿市民和返乡游子的热门“打卡地”。不少人表示,这条步道不仅满足了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步道中融入了许多长寿文化元素,别有一番韵味。
城市建设不应只是简单的钢筋水泥堆砌,而应有深厚历史文化的释放。长寿作为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城市,文化厚重、文脉悠长,坐拥丹砂文化、理学文化、武侠小说文化、红色文化、水电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细节之中,是我们当前正在积极开展的探索与实践。
三洞沟一直是十分具有长寿辨识度的地标,然而多年来,很多人都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让神秘幽深的稀缺峡谷旅游资源成为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在区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确定实施古镇至老城区健身步道建设项目,该项目主体工程横跨整个三洞沟区域,如何利用这一项目建设,实现满足休闲健身需求和文化元素植入一举两得的效果,成了项目牵头单位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项目规划设计中,相关单位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条步道打造得更有文化气息,并邀请区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参与规划设计。项目建成后,浓浓的文化气息洋溢在整个步道上。在步道起始处,被粉刷一新的两辆曾运行的长寿缆车展现在市民和游客眼前,这两辆缆车被焊接固定在基座上,朝向天空,与运行时的角度相当,配以粉红色的基调,加上桃花图案装饰,让人耳目一新;在步道中段,利用排污管网外部,绘制武侠主体彩绘图案,这些图案取材自长寿本土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此外,在步道西岩观段,还制作了浮雕作品“长寿八景”。
这些浓浓的长寿文化元素不仅勾起了老一辈长寿人的乡愁,更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接受了文化熏陶,提升了区域认同感。
不仅仅是在这一条步道上,长寿城内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让人们充分感受长寿文化的熏陶。
时代广场如今也是长寿的重要“打卡地”之一,其中的一处景观小品——“鹿”,充分融入了寿文化。首先,鹿角在造型语言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小篆体“寿”字的灵动造型,从正面和侧面分别体现两种寿字的篆书写法。同时,将水元素解构进鹿角的细节造型之中,使鹿角既符合其基本的造型规律,又糅合了长寿文化和中国的传统精神元素,带领市民及游客用全新的观感方式触摸城市文化脉络。
沿着桃花河漫步,市民可以纵观长寿的水电文化。长寿水文化客厅里,一个个中国著名水电专家的名字镌刻在钢柱上,王绍吉、张光斗、黄育贤、吴震寰、张昌龄、李鄂鼎、谭靖夷、覃修典和游吉寿。邵家桥段,设计者将水能的原理进行创造性活化,充分展示了桃花河人水和谐的画面……我区在创建桃花河全国幸福河湖中,深入融入长寿水电文化,选定了桃花河—龙溪河水系连通出口段配套工程、邵家桥水闸维修养护工程、桃花河支流纳溪河护岸配套设施工程、长寿北站段护岸治理工程、锦绣路段护岸治理工程、冉师桥段护岸治理工程和桃东大桥段护岸治理工程7个点位,通过全域系统治理,打造各具特色的沿岸景观,成为了更有城市韵味的城市“客厅”。
漫步长寿滨江绿道,市民可以感受到长寿的工业文化。这条绿道起于长寿新桥头的定慧寺,沿长江北岸,经安定纸厂、长化厂、铁合金厂至关口回新桥头,全长约2公里,其中沿江步道约1公里。绿道中植入前安定纸厂、长化厂、铁合金厂的历史文化及职工家属的生活场景。沿途设有数个打卡点,让游客在饱览大美江景的同时,感受长寿厚重的工业文化。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区委书记、长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江夏指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旅游是一座城市的血液。这不仅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更强调了文化与旅游在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如何落实这一要求?记者采访了我区宣传文化以及“规建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大家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我区文化资源,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者应该对我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其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应该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被破坏;其次,要注重文化元素和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元素的融入方式和位置,使其与周边建筑、景观、交通等因素相互协调;此外,还要鼓励市民参与文化元素的融入过程,城市规划建设者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城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的选择、设计、布置中来,提高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使文化元素融入更加贴近市民需求。记者 李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