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7家;1-11月,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达341.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3.4亿元,增加值增速16%……
长寿区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系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以来,我区聚焦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锻造竞争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目前,我区已聚集全球最大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巴斯夫、全球最大锂电池隔膜生产商上海恩捷等超200余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预计2024年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855亿元,现已形成以重庆钢铁集团先进钢铁材料、巴斯夫MDI工程塑料及树脂、华陆硅基新材料等为龙头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走进位于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陆新材”),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一体化项目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在数字化生产车间的传送带上,正不间断地运输着刚刚生产出来的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产品。
气凝胶被誉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作为目前已知的最佳隔热材料,是国家基础战略性前沿新材料,对节能降碳、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些刚刚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在一天之内,被精心打包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热力管网、建筑、新能源汽车等各个领域。华陆全球首套气凝胶产线实现量产,展现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生动场景,成为长寿不断破题布局,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最佳注解。
2024年,长寿新落地双欣集团PVA光学膜、三美化工氟化工一体化等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华陆全球首套气凝胶产线、川维化工国内首套EVOH产线实现量产,恺迪苏全球首个天然气制蛋白项目达产,立起千亿级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基地“四梁八柱”。中润新材料产业园、重钢产线效能提升等10个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项目,纳入全市高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7.8亿元,1-11月完成投资22.6亿元、投资完成率127%。其中,神龙腾达年产100万吨高端金属材料建成试生产,与重钢按“园中园”模式合作,热卷就地加工能力提升至66.4%;重庆钢铁产线效能提升改造项目对高炉、炼钢等工艺装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将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本增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给重庆钢铁带来良好效应。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能够使科学技术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也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建设长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区积极谋划全域创新格局,锚定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结合长寿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新材料、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数字及健康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科技计划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前沿性、引领性技术研究,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譬如,精心实施“揭榜挂帅”科研项目,联合131家企业打造长江上游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建成长江低碳产业研究院、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康普化学新能源金属材料研究院等创新研发机构,集中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华陆新材料硅碳负极规模化生产技术优化项目和聚狮新材料聚苯硫醚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技术突破项目,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成功签约,助力企业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对接桥梁,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先后将武工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SIC碳化硅陶瓷膜技术、超高纯电子湿化学品技术等多项高校专利成果成功运用到川维化工、飞华环保等企业,解决了川维化工乙炔碳黑水、乳液处理,飞华环保超高纯酸提取难题;信人科技在军用航空高强钢防腐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民用锌镍合金技术转化,打破美国和日本在该项技术上的封锁。
此外,我区还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生态,通过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级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企业为骨干的研发创新主力军。
目前,全区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2024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84家,累计入库总量1333家;93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63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家,累计达15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
下一步,长寿区将瞄准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布局产业创新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新动能、开辟新赛道。记者 李辉 刘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