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都提倡孩子全面发展,现在的家长除了智商和情商之外,也开始注重起孩子的艺商、逆商和美商等能力的发展。但绝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项——食商。
顾名思义,食商指的就是一个人的饮食观念与判断能力,知道什么该吃、什么少吃,不仅关乎于会吃,还关乎于会做。食商不高的人总会为身体健康困扰,也缺少了身为吃货的那种幸福感。
既是作家又是美食家的蔡澜关于食商这样认为:“爱吃,以及享受食物的人,这样的人大多数性格都很开朗。他们不论是在金钱上还是感情方面,基本不会给旁人增加麻烦,值得交往。”
食商其实就是指孩子的饮食能力。
让孩子从小要了解吃饭,懂得学会吃饭,并且好好吃饭。食商不仅关乎孩子长个儿、身体素质如何,还和孩子日后的面容是否俊俏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事事都环环相扣,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一个人的智商不仅和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教育有关,智商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有关系。如果一个孩子食商不好,就会营养不良,智商会受到影响。
现在全民所重视的情商,与食物也是有关系的。试想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吃油炸的食物,长时间下来也会心烦气躁,并且身体的各个机能就会低下,增强的只有惰性和消极情绪。
所以,食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智商、情商等等。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是:食商高的人就能吃得开,他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相反,食商低的人,生活会失去活力,失去色彩。
培养孩子的食商,请从小抓起。让孩子底气更足,面对生活更加热情。
关于食商问题,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长还缺乏一些认识,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两类。
饮食习惯不健康
现实中,经常有父母对外宣称,自家的孩子长得像个小胖墩,家里伙食好;而那些孩子像小竹竿的父母,则明显表现出担忧,家里的饮食也不差,为何孩子就是不爱吃饭也不长肉呢?
这反映的就是家长和孩子食商都不高的情况。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学龄前儿童快餐食用率较高,尤其偏向含糖饮料、煎炸食品和肉类等西式快餐,其能量高,维生素与膳食纤维少,因此是诱发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在孩子们最爱吃的零食中,除了坚果相对营养一些,但能量较高,不宜过量食用之外,其余的甜饮料或辣条,有益营养素极少甚至几乎没有。
它们能量高、糖多、盐多,若吃得过多,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种疾病风险,还会降低孩子的食欲,降低正餐摄入量,并改变饮食习惯。
饮食教育不到位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还提出,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孩子占比为42.3%,其中影响到进餐进度的比例为39.4%,进餐时父母常常或有时批评学龄儿童的比例则分别为14.8%、27.5%。
这样的饮食教育很明显是不到位的。研究显示,吃饭时情绪过于消极或不够专注,很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
家长常说,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营养是第一位,但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却成了另一番模样,这就是不重视孩子食商培养的后果。
而且,儿时对食物形状以及口味的认同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婴幼儿以及学龄前时期是培养孩子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若让他们的味蕾从小受到重口味的刺激,他们便会对那些清淡、偏甜、香味不够重的食物失去兴趣,之后更可能喜欢添加大量香精、色素和添加剂的垃圾食品。
不管从体魄还是人际交往上来说,培养孩子的食商都至关重要,这才能让他走得更远。
(1)让孩子认为吃饭是大人的事
这种现象在隔辈育儿的家庭中更易发生,老人家带娃都心疼得紧,即便孩子已经到了能独立吃饭的年龄,仍然习惯追着喂饭。
如此一来,孩子便会认为吃饭是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人央求,并不是自己的事。
又或者想让我吃饭就必须给我买玩具,带我去游乐场玩,这就导致本该快乐和幸福地吃饭,反倒成了孩子要挟家长的资本。
千万不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于以后的成长极为不利。
(2)放任孩子吃零食
“我家孩子挑食、不爱吃饭”这样的问题,想必10个家长中有8个会问到。
但更深层次一问就发现了:“孩子不吃饭,饿了的时候吃什么呢?”“吃饼干、薯片、零食啊。”
你看,哪怕是大人,知道一会儿要出去吃夜宵,晚饭也会无心再吃,更遑论自控力不强的孩子了。
更何况,零食本就是为了迎合孩子口味而诞生的,放任孩子饿的时候不吃饭吃零食,还有几个会好好吃饭呢?
(3)孩子对食物的健康度认知模糊
在孩子看来,大人说“吃肉吃青菜吃水果对身体好,吃垃圾食品不健康”这样的话,只是阻挠他们吃零食的借口。
家长如果不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不给孩子做简单的营养科普,帮他过滤垃圾食品,孩子小小的脑袋里是没有这种概念的。
依靠“他律”让孩子少吃零食,效果当然没有“自律”好。
(1)让孩子拥有吃饭的主动权
事实上,在孩子正常的发育过程中,8个月左右就会有从大人手里抢碗的举动了。
孩子拒绝大人、想自己吃饭是种本能,家长何不趁此机会,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独立进食的能力呢?
哪怕他们只会用手把食物送到嘴巴里,弄得满脸满身都是,但只要孩子乐此不疲,自己能吃饱,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到了该吃饭、饥饿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会想吃了,家长不妨把吃饭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里,让他自己吃,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了。
(2)教孩子了解并分辨食物
孩子的认知除了通过生活经验获得之外,也需要大人的教导和绘本等各种媒介的扩宽。
家长若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干燥剂、防腐剂,他甚至可能也会把食品包装里的这些给吃掉,这可不是小事。
最起码的是,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尽量少吃,怎么判断食物是否变质?
比如坚果袋开久了出现油哈味,酸奶买回家好几天忘记放冰箱,土豆发了芽……这样的食物就不可以再吃了。
(3)让孩子试着自己控制食物
孩子爱不爱吃一样食物,大部分来源于他对这个食物的第一印象。比如第一次吃到的味道,或者是否有什么不好的经历。
就像大部分家长给孩子吃鱼时,都把刺全挑出来再喂给他,导致孩子自己吃鱼时没有鱼刺的概念,若好几次都不小心被刺到就会心生恐惧。
孩子特别小的时候,父母挑鱼刺是必要的,但到了4岁左右,就要告诉孩子吃鱼时要自己小心一点了。
父母可以尽量购买少刺的鱼,或者给孩子挑掉比较大的刺,然后告诉孩子小心一点吃,若吃到刺赶紧吐出来。
拥有对食物的掌控感,孩子的食商会更高。
(4)让孩子体验做饭的感觉
等到孩子年龄再大一些之后,父母可以试着让孩子到厨房帮忙。
自己做的菜怎么都觉得香,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会让他对食材产生特殊的感觉。
吃得更快更香不说,还能让孩子知道食物有多么来之不易,这种亲身体验的教育对孩子食商培养的效果是最好的。
(5)吃什么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对于那些对食物要求比较高、爱挑食的孩子,父母可以把吃饭这件事变得更有趣味一些。
比如把基本食材写进一张表里,让孩子每天勾选自己想吃的东西,这样一来挑食的毛病会大大改善。(记者 骆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