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2日,我们迎来处暑节气。处暑时节,你知道该如何养生吗?应该注意什么?该吃什么好?本期,一起来看看处暑时节有哪些养生方法。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24个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月令·七十二集解》中指出:“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处暑时节,意味着天气会逐渐开始变凉,此时这些养生小常识你要知道。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以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因为即便损失一点维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
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平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进行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地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对身体有好处。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眼下天气仍比较炎热,人们因为饮食不节、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原因,会出现上火症状,口舌生疮比较常见。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脸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痘痘。怎么办好呢?其实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含有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还要多喝水、多喝汤、补充水分,另外要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这样就不会感觉身体内有火。
处暑时节,预示着秋天即将到来,气候会逐渐干燥起来。因此,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品,尽量少进食辛辣食物,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少吃或不吃西瓜这类的寒凉瓜果,多吃一些秋季应季的水果。当然,去燥需要多喝水,少食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等。
在处暑前后,空气中的湿热很让人受不了。在处暑来临之际,温补脾胃是好的去湿方法。可以多吃一些胡萝卜、淮山药、莲子、猪肚以及一些谷物类的食物。同时,不忘做适量的运动。
用料:腊鸭肾4个,猪踭500克,白菜干250克,蜜枣4个。
制法:
1.菜干切段;腊鸭肾用温水浸软,切件;猪踭洗净。
2.把全部用料放入瓦煲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约2—3小时。
功用:菜干能通利肠胃、下气消食;陈肾功效清热下气;合而煲猪踭,有清肺热、祛痰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干咳无痰、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者服用。
用料:太子参100克,百合50克,罗汉果半个,瘦肉750克。
制法:
1.瘦肉洗净,切厚块;太子参、百合、罗汉果洗净。
2.用料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
功用: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补肺健脾,益气生津;百合性甘、微寒,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罗汉果甘、酸,性凉,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润肺化痰等功效。故此汤具有益气生津、润肺止咳之功,适宜气虚肺燥而见咳喘气短、口干渴饮、咳嗽咽干者饮用。
用料:鲜白茅根200克,雪梨4个,猪肺1副,瘦肉500克,陈皮5克。
制法:
1.猪肺洗净,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雪梨切块,白茅根切段;陈皮用水浸软。
2.用料一齐放入汤煲,先武火煲滚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即可。
功用: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雪梨味甘性寒,具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之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猪肺味甘,性平,可补肺虚,止咳嗽。所以本汤具有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的功效,尤适用于秋季身体燥热、流鼻血、咳嗽者服用。
用料:雪梨4只,南杏30克,瘦猪肉750克。
制法:用料同时放入瓦煲内煲滚后,改文火煲2小时即可。
功用:南杏性微温,味苦、辛,具有补肺润燥止咳喘功效。本汤具有生津润燥、止咳化痰之功。
材料:猴头菇7钱,益食淮山6钱,枸杞3钱,陈皮1钱,龙眼肉3钱,开边湘莲4钱,排骨1斤
制法:
1.龙眼肉泡水,猴头菇切两半,排骨用热水煮开后捞起。
2.锅中注入8分满水,放入陈皮,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
3.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记者 骆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