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我们迎来立秋节气,这是秋季里的第一个节气,但此时仍处于三伏天当中,天气依然燥热。专家介绍,此时的养生,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内心宁静,以清淡饮食为主,滋阴润燥为宜,同时注意防范秋季常见的疾病等等。
专家表示,虽名立秋,但暑热不减,民谚有“三伏夹一秋,秋后夹一伏”之说,早晚温差逐渐加大,但午后依旧炎热,秋老虎还是很厉害的。此时有燥有热,有寒有湿,情况复杂,所以更需要调养好身体。《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就是秋季如果体内聚集了湿气,冬季就会咳嗽。所以从立秋开始,就要保护好肺,多吃降气润燥的秋膏,收敛元气,为冬藏蓄积能量,是中医药学“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
立秋以后,天气还是比较炎热,如果洗澡的时候水温过低,会容易消耗体内的阳气,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在洗澡的时候,尽量还是选择用温水,避免冲凉水澡,否则容易造成寒气入侵,使人感冒。
专家建议,立秋可以“咬秋”,即食用时令性应季的果蔬,如西瓜、秋桃、黄瓜、丝瓜、冬瓜等都可以适当食用,可防瘟疫、疟疾、痱子等,但瓜果虽好,不可贪食,不然,脾胃虚弱之人易出现腹痛腹泻之症。
立秋之后,要注意收敛元气,而辛味发散,酸性收敛,所以此时少食辛辣刺激,适食应季酸性之品,葡萄、菠萝、西红柿、秋梨等均有酸甘之性;多食白色食品也可以起到滋阴润肺的效果,如银耳、百合、莲子、白萝卜、山药、白菜、秋梨等。
此外,石榴生津止渴,收敛固涩,有止泻之功,板栗有厚肠胃之气的作用,慈菇宽肠胃,可提高人体正气,秋葵有补肾、利咽、通淋等功效,均可适当食用。
除了饮食上补养身体,立秋之后,还需养“情志”。据《黄帝内经》记载,此时节应尽可能心神宁静,避免大怒大喜,顺应秋“收”。
秋天建议早睡早起,晚10点左右入睡,早6点左右起床,与天地同频;其次是要收敛一下欲望,使神志安宁。中午适当小憩,避免剧烈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户外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十分适宜,勿大汗淋漓,以“收”为主,为冬“藏”准备。
1.呼吸系统疾病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之为“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必见一派“燥象”。另外,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从这方面来说,呼吸系统最容易出问题。
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加上秋燥的影响,许多人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所以出现了许多感冒和干咳患者。
此外,秋季哮喘发作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秋季空气干燥,过敏原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引发哮喘;另一方面是因为秋季昼夜温差大,骤然吸入冷空气后,易刺激支气管哮喘发作。对于老人、小孩来说,一到夏秋换季就被咳嗽、感冒、哮喘等顽疾纠缠。
预防措施
避免前往拥挤的公共场所,接触患者时注意个人防护;
禁烟,吸烟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保持空气清洁,注意室内外空气循环;注意防寒保温,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加强体育运动,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饮食有规律,不要饥饱无常,要荤素搭配。
2.心血管意外疾病
我们都知道,由于天气热,出汗多,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但进入秋季后也要小心血栓、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的突然发生。
“寒”是造成血脉瘀堵的祸首。秋季的天气由热转凉,早晚温差比较大,白天心脑血管处于扩张的状态,但到了夜间,骤然下降的温度则易导致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血压不稳。所以在秋季,心脑血管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预防措施
预防相关疾病的突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自查和自律。平时应对自己的“生命数据”(如血压、脉搏等)有较好的了解,并注意先兆症状;坚持服药,作息规律,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
3.急性胃肠炎
进入秋季后,人体肠道的抗病能力开始减弱,如果不加节制乱饮食,容易发生腹泻、下痢等急性、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果伴有感染还会出现发热,严重时可伴随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预防措施
把好饮食关,减少辛辣食物,注意卫生;注意不要受到冷风刺激,以免肠胃受凉;少吃冷饮,更不要一次性吃太多。
4.过敏性鼻炎
天气逐渐干燥,鼻黏膜容易受到冷空气刺激,加之各种过敏因素增加,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增高。不要把过敏性鼻炎当作感冒治疗。
预防措施
发生气温骤变时,注意防寒保暖;出门记得佩戴好口罩,尤其是早晚风大的时候,容易吸入异物;远离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动植物皮毛、尘螨,特定食物比如坚果、海鲜等。
5.秋季皮肤干燥
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中的湿度减少,很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皮肤问题,如瘙痒、脱皮和皲裂等。
预防措施
多喝水,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保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使用保湿产品,选择适合自己皮肤类型的保湿产品,经常使用,特别是在洗脸后;避免频繁洗澡,秋季气温较低,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清洁,减少皮肤水分流失。
别再晚睡
专家表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与夏季“夜卧早起”不同,立秋过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顺应阳气进行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一敛一舒更有利于人体平衡。
不忙贴膘
立秋虽占了一个“秋”字,但天气并未完全转凉,高温缠绵,人也极易倦怠、乏力、纳呆,此时并非贴秋膘的好时机。因为,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反增脾胃负担。黄芪粥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养肺的功效,可以在立秋后每周喝上两三次,很好地补虚,补夏天消耗的气。感冒咳嗽痰多或舌苔黄厚腻的时候不要喝黄芪粥,否则容易将病邪封在体内不能宣泄出去;凡是外感病邪,有急性症状时都不宜补。
拒绝受凉
立秋时节,人体阳气仍处于顶峰状态,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立秋之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加之季节变换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
勿忘除湿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人体也仍然会受到湿气困扰。此时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因此,立秋后贪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平时可多灸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祛除湿邪,也有利于阳气提升,减少秋燥的症状。
防止中阴暑
我们常说的中暑大多数是指阳暑,阳光下暴晒或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而阴暑则多发在秋天由一些不当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防阴暑时,尽量少吃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最好是不吃,不要过度吃生冷食物,比如冷饮、冰棒、西瓜等寒性食物。
养肺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立秋之后,天气就变得干燥,而天气干燥容易伤肺,肺气虚则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一般来说,秋季养肺,可多食莲藕、百合、杏仁、荸荠、蜂蜜、甘蔗、藕、土豆、萝卜、山药、扁豆、枸杞、银耳、木耳、猪肉、鸭肉、柚子等润燥养阴之品,同时要少吃葱、蒜等辛味之品。
养肝
立秋之后,肝气在秋天受到抑制,而肝又主情志,疏泄气血,这时候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气血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有忧郁、心慌心悸、失眠、内分泌紊乱等。
秋季养肝,多吃小白菜、胡萝卜、海带、莲子、黄瓜等,可以帮助肝气运转,增强肝脏解毒排毒功能,自然而然就能够避免不良症状发生。
菜花——预防感冒
专家说,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无常,人体一时难以适应,免疫力也不知不觉在下降,这时就容易让感冒病毒钻空子,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是一个预防感冒的好办法。菜花含有的维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黄豆芽菜要高3倍—4倍。
菠菜——防治口腔溃疡
初秋气候开始变干燥,一旦蔬菜、水果、水分摄入不够,就容易上火,口腔里也会跟着出现溃疡、发炎等问题。菠菜中丰富的核黄素是有效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营养素。
芹菜——降压促睡眠
夏秋交替的时节,温差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对于体质较敏感的老年人来说,身体很难马上适应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芹菜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镇定神志的作用。记者 骆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