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探寻长寿历史文化】长寿:水电文化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4-07-09 14:34:22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一湖吐奇辉、四季飞壮彩。长寿湖是山清水秀之地、是人文荟萃之地、是长寿文化的地标、是红色记忆的圣地,承载这一切的是长寿湖所蕴含的深厚的水电文化。

美丽的长寿湖狮子滩大坝

▲资料图:美丽的长寿湖

长寿水电文化由来已久

长寿的水电文化离不开龙溪河。龙溪河是长江北岸的一级支流,全长218公里,在龙溪河大桥处注入长江。因蜿蜒曲折、宛如龙行而得名。

“一五'期间狮子滩水电站溢洪道正在施工

▲“一五”期间,狮子滩水电站溢洪道施工

1956年下半年复建回龙寨电站

▲1956年下半年开工复建的回龙寨电站

龙溪河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1953年,龙溪河全河流域梯级开发,纳入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4年8月1日,狮子滩水电站正式动工修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00名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终于从1956年10月1日开始,狮子滩水电站机组相继建成发电。

1957年开工修建的下硐电站

▲1957年开工修建的下硐电站

始建于1944年的下清渊硐电站

▲1957年复建的下清渊硐电站

在开工建设狮子滩水电站期间,龙溪河上的上硐、回龙寨、下硐发电站,相继复建、续建、扩建、改建完成。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来长寿湖视察 (1)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到狮子滩水电站和长寿湖视察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来长寿湖视察 (2)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图前排左二)到狮子滩水电站和长寿湖视察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到狮子滩水电站和长寿湖视察。周总理挥毫题词:“为综合利用四川水力资源树立榜样,为全面发展四川经济开辟道路。”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题词:“为长江综合开发开辟了道路,为四川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题词:“为综合利用四川水力资源树立榜样,为全面发展四川经济开辟道路。”

▲图为周总理为狮子滩水电站题词

狮子滩水电站的成功经验,让周总理看到长江支流梯级开发的广阔前景,由此逐渐形成了治理长江必须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五利俱全”的指导思想,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

狮子滩水电站从开工到建成,短短两年多时间,先后向全国水电系统输送技术骨干1100余人,对外培训技术人员800多人。因此,狮子滩水电站被称为新中国水电专家的摇篮。
 

水电文化谱写时代壮歌
 

追寻前辈的足迹,我们一路走来。狮子滩水电站建成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寿人民将水电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时代壮歌。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一大批下放干部来到长寿湖,他们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战天斗地、不畏艰险,建设长寿湖农场,并提出“变水库为鱼海,变荒岛为绿洲”的口号,制定了长寿湖的初步开发规划,成为长寿湖第一批拓荒人。

图为长寿湖浩湖渔业有限公司捕鱼场景

▲资料图:长寿湖浩湖渔业有限公司捕鱼场景

长寿湖优良的水资源是发展渔业生产的宝地。自狮子滩水电站建成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渔业人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将长寿湖打造成重庆市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如今,长寿湖渔业产量达到5000吨/年。

长寿湖血脐 (1)

▲资料图:长寿湖血脐

狮子滩水电站的建成,让长寿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小环境,为柑橘类水果的生产奠定了基础。上世纪70年代,长寿湖开始引种夏橙,质量和产量逐年提升,曾多次获市级媒体、央级媒体宣传报道。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长寿湖又引种优良柑橘类品种塔罗科血脐,如今,该品种已成为长寿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狮子滩水电站大坝拦截龙溪河,形成了当时西南最大的人工湖泊--长寿湖。自上世纪80年代初步开发以来,经过40余年的建设发展,如今的长寿湖湖面辽阔,碧波万顷,沿湖两岸岛屿起伏,深林葱郁,水碧山青如画,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重庆市十佳风景区、重庆市巴渝十二景之一,享誉国内、蜚声海外。

建于1958年七月的周总理题词碑亭(今简称六角亭)

▲建于1958年7月的周总理题词碑亭(今又称“六角亭”)

此外,国家电投集团重庆狮子滩发电有限公司通过多年改革发展,公司资产规模已达1.42亿元,现有10.27亿立方米的狮子滩大型水库和3.43亿立方米的大洪河大型水库。建有狮子滩、上硐、回龙寨、下硐、大洪河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3.5兆瓦,年均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累计发电300多亿千瓦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艰苦奋斗的基因、敢为人先的精神,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责任担当,沉淀着无数水电专家和无数奋斗者的心血,熔铸着优秀的水电文化,流淌在当代长寿人的血脉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种基因的传承、血脉的赓续、精神的弘扬,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一以贯之,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让水电文化凝聚起奋进力量
 

长寿水电文化承载的是独立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1949年12月2日长寿解放至今,长寿人民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长寿撤县设区以来,历届区委坚强领导、勠力同心,全体长寿儿女不甘人后、开拓进取,经过二十载顽强拼搏,全区经济实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年长寿从颜值到气质都焕然一新。

长寿区博物馆的水电文化展厅 (1)

▲图为长寿区博物馆的水电文化展厅

2021年12月25日,长寿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和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为统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大力实施“3113”项目攻坚行动计划,为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努力奋斗。

长寿区博物馆的水电文化展厅 (2)

▲图为长寿区博物馆的水电文化展厅

三年来,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聚精会神、脚踏实地,“两地一城”建设奋进成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当前,长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两地一城”,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征程中阔步前行,全力推动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长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水电文化是长寿文化的灵魂之一,记录了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将赋予这个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要把独立自强、敢为人先的水电精神贯穿到长寿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征程中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和“两地一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李秋晨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