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绿水青山画 共建美丽新重庆——全市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市建设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现场推进会发言摘录
发布时间:2024-04-09 15:18:29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4月8日,全市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市建设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区召开。会上,长寿区、北碚区、忠县、巫山县、梁平区、城口县和重庆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立足各自林业发展,分别围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绿色生态屏障、高质量打造富民强县沿江生态产业带、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方面作了现场交流。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长寿区:扎实推进科学绿化  聚力建设美丽重庆

近年来,长寿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按照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市建设要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营造林55万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4.92万亩。
 

坚决落实林长责任。建立“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林长制责任体系,37名区级林长包片联系19个镇街,清单化、事项化制定落实“一长三员”责任,实现全区林长制管理责任全覆盖;完成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推动国土“三调”与林地“一张图”数据融合;坚持分类分级,将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系统修复、古树名木保护和森林灾害防控等列入各级林长责任制目标考核、党政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强化国土造林空间评估,科学确定绿化布局和绿量规模,去年新增森林面积1.1万亩。制定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提质8万亩。林地耕地统筹,实施林粮间作4000余亩,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全。
 

切实强化森林管护。深入落实市总林长1、2、3号令,完成三级林长巡林2.8万人次,建立2997个“十户联防”联防体,全年森林火灾零发生。大力整治“四乱”等违规违法行为,去年林政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0%,森林督查违法面积同比下降70%,“林长+山林警长”执法成效获央视报道,“以劳代罚”案例被国家林草局向司法部推荐。统筹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47个项目。深入推进“智慧林长”建设,林火智能监控系统纳入“141”基层治理,重点林区覆盖率超过95%。
 

积极推动价值转化。发展特色经果林30余万亩,苗圃3000余亩,林蔬、林药、林禽等3万亩。推广“公司+基地+林农”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林农增收5600余万元。积极探索林业绿色金融创新,稳步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公益林、商品林投保面积分别达37.55万亩和12.1万亩。
 

下一步,长寿区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总结经验、锚定目标、增添措施,全面提升科学绿化水平,奋力书写因林而美、因林而兴、因林而富的长寿篇章。

北碚区:深入贯彻科学绿化理念  切实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北碚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升,高质量落实重庆市科学绿化试点市建设任务,稳步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绿化发展。全区绿化面积持续提高,森林质量有效改善,完成营造林任务面积25.33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56.7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6.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28平方米。主要做法如下:
 

紧抓“三个契机”,推动科学绿化见效。一是紧抓缙云山综合整治契机,着力推动青山换新颜。2018年缙云山综合整治启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6亿元,拆除各类建构筑物62万平方米,栽种植物77.4万株,覆土复耕复绿42万平方米。二是紧抓科学绿化试点市建设契机,突出示范带动成效。三是紧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契机,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期间,新增城市公园28个、国家森林乡村4个、市级绿色示范村37个,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2022年11月,北碚区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打通“三个环节”,促进造林生产落地。一是打通规划环节,科学实施任务。先后编制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北碚区林区规划等。二是打通用地环节,规范落地上图。林业、规资、农业农村、水利等多部门共同审核地类性质,规范开展营造林落地上图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造林绿化用地科学合理。三是打通产业环节,示范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品牌优势,全区蜡梅产业年产值达9亿元;依托全区9.15万亩竹类本底资源,发展新型竹类代表企业2家。2023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29.28亿元。
 

落实“三重保障”,夯实国土绿化根基。一是落实经费保障。全区整合投入国土绿化财政补助资金达1亿元。二是落实技术保障。持续深入开展林业“千名专家进千村”等科技帮扶活动。三是落实种苗保障。建成市级林业保障性苗圃,育苗近200万株。普查树种740种,优良种质资源483份,发现重庆市新记录物种4个。成功申报建设市级蜡梅种质资源库。
 

下一步,北碚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科学绿化试点市建设任务,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工作,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贡献更多北碚力量。

忠县:践行“两山论” 走好“两化路”高质量打造富民强县沿江生态产业带

忠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高质量打造富民强县沿江生态产业带,实现绿水青山提“颜值”、生态产业增“价值”,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之路。

规划先行、品牌塑造,高标准构建产业体系。坚持高位引领,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柑橘产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在沿岸11个乡镇(街道)科学布局生态产业带,高标准建设20万亩柑橘、4万亩笋竹。成功打造“忠橙” “忠笋(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忠州橙汁”区域品牌。同时,注册“派森百” “新橙元” “佰忠源” “竹之郎”等商标36个,其中,“派森百”橙汁连续15年成为国宴饮品。

科技赋能、金融助力,高质量助推产业发展。深化与西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共建柑橘产业国际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农林大学忠县竹产业研究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化柑橘脱毒容器育苗工厂、高标准笋竹示范基地,推动汽爆处理竹纤维、微波干燥等40项新技术转化利用,获得国家专利72项。
 

产销融合、生态富民,高效能挖掘产业价值。打造万亩直供基地,建立“龙头企业、企业+农户、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利益联结“共同体”。建设忠县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三峡柑橘忠县鲜果集散处理基地,实现柑橘年综合销量40万吨、销售额50亿元,橙汁销售额3亿元;食用笋年综合销量2.4万吨,销售额3.5亿元;竹纤维制品年综合销量3.5亿套,销售额2亿元;柑橘、竹笋相关产品累计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3.75亿元。农民通过就近务工、流转收益、股权分红等方式实现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为不断走深走好“两化路”,忠县正积极建设重庆(忠县)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下一步,将统筹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各项工作,做足生态文章,打造富民强县沿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巫山县:科学绿化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巫山样板

提高政治站位“夯基”,凝聚科学绿化合力。高站位推动,发布县总林长令,制定《巫山县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的行动方案》,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建设义务植树点25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1%,建成绿色示范村83个。高标准规划,聘请国内顶级团队编制巫山县《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和《林区专项规划》。高质量建设,坚持“三证一签”制度,种苗合格率100%。培育黄栌、乌桕、青冈乡土树种苗木300万株,良种使用率达77%以上。严把建设质量关。

探索五个一技术“塑形”,着力提升造林成效。巫山是重庆石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巫山县克服困难,探索出具有巫山辨识度的“五个一”技术措施。一个大窝:采用锄头、钢钎等工具,实行空压钻探等措施挖大窝,并堆砌鱼鳞坑,确保整地质量。一袋土壤:根据不同的树种、规格及立地条件,采取不同份额的客土方式,全面改善土壤条件。一把肥料:对新植、补植的苗木,结合除草松土施有机肥,造林后的2年内每年抚育施肥,促进苗木快速生长。一个水池:在项目区域修建抗旱水池,山坡、旱坡地修建鱼鳞坑,提高局部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增强树种抵御干旱的能力。一律混交:将造林与造景结合,栽植黄栌、枫香、乌桕等红叶景观树种。

坚持融合发展“铸魂”,持续走好“转化路”。建优“一片林”,完成石漠化治理121.95万亩,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24.9万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6%。荣获“中国天然氧吧” “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种好“一个果”,坚持林农融合,规划实施低效林改造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8.25万亩,巩固发展特色经济林100万亩。巫山脆李获地理标志认证,2023年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柑橘年产量超10万吨,核桃面积达15万亩,产值超1.1亿元。做靓“一片叶”,精心培育红叶景观林120万亩。连续举办17届巫山国际红叶节。2023年游客量达2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

在今后的工作中,巫山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重庆作出新的更大的巫山贡献!

梁平区:提升森林颜值 做大生态价值做出美丽重庆林业新贡献

梁平区作为重庆国家储备林项目首批试点区县之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有力有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奋力打造全国国家储备林建设样板地。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揭榜挂帅项目”和“区级重点项目清单”。科学谋划,系统挖掘特色优势。实施“653”工作思路,创新将国家储备林融入城市、景区、通道、河流、湿地建设,打造50万亩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家储备林基地。统筹推进,有力促进项目落地。抓牢部门协作、抓实政策扶持、抓细施工调度,确保有序推进,落细落实。

建设成效如下:以“三个融入”塑造国家储备林建设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实施城市、河道生态绿廊1300亩、城郊重点示范片4000亩、双桂湖及城市周边绿化1000亩、城周彩色森林带1700亩,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将储备林纳入“5511”全域特色林业产业布局,打造高品质林下甜茶基地3000亩,特色老鹰茶古树基地1000亩,高产竹林基地3万亩,建成现代化木材加工厂和集育苗、观光、展示为一体的现代林业保障性苗圃。

以“四项探索”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构建多方利益联结的建设体系。在全市率先采用“保底租金+采伐分红+就近务工”流转模式,完成集体林地流转37.8万亩,近5万户林农成功入股梁平国家储备林项目,长期、稳定收获各项收益;率先在全国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试点工作;探索森林经营投入多元化机制。

以“五项收益”助力和美乡村,打造共建共享的融合发展共同体,即林地流转收益、采伐分红收益、务工收益,基础设施收益、人居环境收益,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下一步,梁平区将立足本底优势,以产城景融合发展为引擎,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多元产业为抓手,不断扩大竹林、甜茶、老鹰茶等优质特色产业基地;引导竹木加工转型升级,建设林产品深加工园区、竹木交易集散中心;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跑出国家储备林建设“加速度”,塑造巴渝和美乡村林业“金名片”,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林业底色。

城口县: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打造新时代美丽城口新范例

生态是城口最大的优势,森林是城口最优的资源,林业是城口最好的产业。截至目前,完成70万亩林地收储,每年为林农和村集体经济创收5000多万元。2023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5%。“政府主导、银行主推、企业主体、农民主力”的实践做法获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林草局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聚焦“林改四问”抓改革,探索集体林权流转新路径。规范流转林权,共办理经营权证、交易鉴证、不动产权54.63万亩。搭建合作平台,县政府与重庆林投公司签订《共同创建利用国家储备林项目助推乡村振兴国家示范县战略合作协议》,市场化合股成立首家区县分公司,入股国有商品林8.34万亩,划拨城郊优质林地0.38万亩,累计兑付重庆林投公司扶持资金1812万元,率先获批国家政策性金融贷款。

聚焦“森林质量”调结构,挖掘森林规范经营新潜力。围绕用材林树种、材种结构单一,带来森林质量不高等问题,强化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持续优化林分、改善林相,着力提高森林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综合溢出效益。

聚焦“林业产业”提能级,打造“国储林+”新样板。围绕林地产出率低、木材直接经济价值不高等问题,城口县提出了“1235”工作目标,即建成一个中心项目、两个林下产业全产业链、三类产品开发、五个万亩基地的目标。

聚焦“为民增收”可持续,谱写生态美百姓富新篇章。加强组织保障强统筹、突出利益联结强带动、严格督促考核促闭环,着力构建了一幅“山顶绿树戴帽、山间林药缠腰、山下美丽庭院”的生态共富画卷。

下一步,城口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抢抓全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遇,勇于先试先行、全力攻坚突破,奋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谱写新时代美丽城口建设新篇章。

重庆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聚焦重点   突破创新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打造全国样板

重庆林投公司自2019年实施重庆市林业生态建设暨国家储备林项目,目前林地经营面积达360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135万亩。

重庆林投公司始终把高质量建设重庆国家储备林作为公司第一要务。先后与綦江、云阳、巫山和石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面积595万亩。全年完成林地收储108.2万亩,完成营造林及管护101.5万亩。累计修建林区公路等基础设施200余公里,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木材储备能力增强;完成5个保障性苗圃建设,种苗保障明显增强。开展林下种植天麻、淫羊藿、甜茶、老鹰茶8000余亩,建设油茶、油橄榄基地10000余亩。完成“国家林业草原国家储备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并运营;承担的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等两个国家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重庆首个国家储备林“碳惠通”项目备案和平台开户工作。项目启动至今,已完成资金支付22亿元,为项目区林农带来林地流转和就地务工收入约15.5亿元,受益林农约30.4万户,约76万人,为全市700余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收入。

2024年,将按照本次会议讲话精神和工作安排,认真落实市政府与中林集团工作会谈纪要,牢记“国之大者”,昼夜兼程抓进度,驰而不息抓落实。狠抓复盘工作挖掘新潜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确保60万亩营造林任务、璧山青杠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持续深化改革打造新引擎;强化科技赋能增强新动能。

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深化“央地合作”,以建设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先行区和“三攻坚一盘活”改革为契机,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价值创造、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突破,探索构建更加全面的有活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新路径,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