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长寿答卷】学好用好“两山论” 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2-10-21 09:31:57 来源:
新闻摘要:

长寿新闻网  记者  曹丽华

行走于长寿,抬头是湛蓝的天空,俯首是如茵的绿地,还有不时映入眼帘的河塘水系、湖光潋滟,仿若置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强力攻坚治污

守护碧水蓝天坚持绿色发展


天蓝水碧,空气清新,这是长寿人近年来最直观的感受。

 

据区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10年来,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82天提高到321天,连续3年稳定在310天以上;长江长寿段水质连续10年稳定达到II类、御临河水质由Ⅲ类提升至II类,龙溪河长寿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桃花溪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100%……


成绩的背后是我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担当作为,也是长寿人守护碧水蓝天的生动实践。


打好蓝天保卫战。淘汰黄标车13800余辆、老旧车3500余辆,城区纯电公交车全覆盖;先后关闭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20余家,完成355家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至33.64平方公里。


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全区11座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积极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73亿元,配套区级资金18.19亿元,完成御临河、龙溪河、桃花河等流域生活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打好净土保卫战。累计实施5.1万余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安全利用率保持95%以上。建立38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清单,每年定期开展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和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全区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保持100%。


厚蓄绿色家底

描绘和谐发展生态画卷

走在街头,空气清新,鲜花绿树相互掩映,“城在绿中,人在花中”的景象随处可见。截至目前,我区人均公园绿地已达9平方米/人,进一步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也逐渐丰富绿化模式。

 

“现在,每天都到外面走一走、转一转,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真的很幸福。”如今,每天到离家不远的圣天公园锻炼,已成为七旬老人刘志远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我区加大投入,融绿入园入城,以科学的绿化体系布局,推动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功能提升。新建北城大道、滨河公园、云峰寺公园、圣天公园等城市公园,绿化管护面积增加约180万平方米。“增绿”是我区提升城市生态的一大特色,也是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任务60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0余万亩,推进长江长寿段“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9%。


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高质量发展撑起绿色“保护伞”

“桃花飞片片,潭水去悠悠。”这是明代诗人李开先笔下的桃花溪美景。如今,这样的美景正在桃花溪重现。

 

“以前污染严重,现在水清岸绿,我们一家人每天傍晚都到河边散步、锻炼身体。”谈起桃花溪的变化,市民李永秀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桃花溪污染综合整治是我区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强化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牢牢坚守“不让一滴工业污水流入长江”的承诺,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累计投入逾10亿元,建成全国一流、全市领先的五级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健全四级应急管理和污染事故联防联控体系,从源头阻断污水排放,守住了这宝贵的绿水青山。


着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科学布局编制长寿区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及“三线一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332.22平方公里,坚决禁止沿江1公里范围内新建化工项目,严控与主导生态功能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推进国家排污许可环境管理改革,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


坚持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理念。实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构建三级河(湖)长体系,设立三级河(湖)长,在全市率先设立独立的街镇环保所,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督促重点排污企业全面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