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点亮信仰“明灯”
发布时间:2021-06-24 17:08:10 来源:
新闻摘要:

      贺玲聪/文

      这是一次探寻初心之旅,一次重拾信仰、坚定信仰之旅。

      炮火硝烟、视死如归、一生守候……6月23日,我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微电影《红书箱》举行首映式。观影者,无不为微电影里的情节深深打动。这部微电影是根据长寿籍革命烈士杨克明的事迹改编,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一心守护丈夫留下的红书箱,守护爱情的感人故事。

      “青丝白发思君还,血战高台死如归。浩气长存红五军,振兴中华竖丰碑。”这是1985年8月17日,年近八旬的魏俊淑悼念丈夫时写的哀诗。一生守望,从青丝到白发!半个世纪以来,是杨克明这盏“明灯”,让妻子做出了无怨无悔的选择,照亮了她的漫漫人生路。

      而今,这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已经成为长寿人的精神灯塔。在长寿,杨克明烈士的革命事迹家喻户晓:1926年,杨克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他长期在川东领导游击队作战,被称为“铁脚板书记”。西路军时期,在甘肃省高台县被敌军围困,浴血奋战,壮烈牺牲,时年32岁。高台烈士陵园专门为他修建了纪念亭,亭子的对联称其“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

      “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杨克明和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悲壮的一幕。杨克明烈士投身革命,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捐躯的革命精神,光照后人。

      这盏“明灯”穿越激荡的历史风云,依旧明亮如初,尤其需要我们悉心守护。

      红色资源是最鲜活、最珍贵的党史教材。杨克明故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为保护好这一红色文物资源,2013年,被纳入长寿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我区开启杨克明故居本体修缮工程,这对守护革命根脉意义重大。我们欣喜地看到,每年,杨克明故居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和群众自发缅怀、悼念,这里已成为学习杨克明烈士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成为了解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锤炼的重要平台。

      “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和长寿的红色故事。

      精神的伟力、信仰的坚守,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微电影《红书箱》为什么能深深打动我们?因为它以全新的视角,以还原历史的姿态,再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故事,不仅关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如今,这只红书箱就陈列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虽已千疮百孔,但它饱含着魏俊淑对丈夫的无尽思念,更见证了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红书箱犹如一面旗帜、一种信仰,激励着我们在百年新征程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忠诚守望。讲好长寿的红色故事,这部微电影就是很好的示范。

      杨克明故居承载着红色文化,彰显着党的优良传统和崇高价值追求。眼下,我区正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其进行修缮。我们务必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切实将修缮工作转化为赓续红色根脉的具体行动,把革命先辈的事迹宣传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英烈虽逝,浩气长存!让我们在杨克明烈士这盏“明灯”的指引下,在无数革命先烈的鼓舞下,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凝聚奋斗之力,为加快推进长寿“两地两区”建设,开启长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贡献力量!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