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本期健康专刊,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结核病的那些事。
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肺结核:长期危害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肺结核,又称“痨病”,由结核杆菌引发,主要侵袭人体肺部。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肺结核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位居第二,是严重威胁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若发现、治疗不及时,肺结核不仅会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与死亡,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人人易感
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就可能被感染。与患者共同居住、工作、学习的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较高,需及时到医院排查。艾滋病毒感染者、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尘肺病人、老年人等易发病群体,建议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症状表现:咳嗽咳痰超两周需警惕
咳嗽、咳痰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若持续2周以上,应高度怀疑患病,需及时就医。此外,肺结核还可能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怀疑感染肺结核,可前往区疾控中心就诊。
预防措施:个人防护与提高抵抗力并重
个人日常防护对预防肺结核传播至关重要。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避让他人,不随地吐痰,痰液可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中。患者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必须前往则需佩戴口罩。居家治疗的患者,宜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并佩戴口罩,防止家人感染。同时,加强营养、提升人体抵抗力,也有助于预防肺结核。
治疗要点:规范全程治疗可治愈
肺结核治疗周期较长,普通肺结核全程需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达18-24个月甚至更久。遵循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治愈,既恢复自身健康,又能避免传染他人。若治疗不规范,易产生耐药肺结核,此时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昂,且社会危害极大。
警惕!结核可侵袭全身多个部位
3月21日,区疾控中心开启“结核病防治宣传月”科普行动。结防科医生张磊介绍,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属慢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几乎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
春季感冒反复,老人警惕肺结核
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结核病类型,却常被误认成感冒。医生指出:“咳嗽、咳痰是肺结核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和医生都易将其当作‘感冒’或‘气管炎’,从而造成误诊。若咳嗽、咳痰持续两周以上,就应排查结核病。”
72岁的谢大娘一向身体硬朗。半个月前,她不慎感冒,出现发烧、咳嗽症状,自行服用退烧药和感冒药后有所好转。可没过多久,又开始发烧,且咳嗽、气促加重,在诊所输液效果不佳,只好在家人陪伴下前往医院。经病史询问和影像检查,接诊医生高度怀疑老人患肺结核,将其收治到结核重症监护室。完善检查后,确诊为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医生表示,谢大娘需接受规律抗结核治疗,病情好转后才能回家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医生提醒,春季是结核杆菌繁殖、传播高峰期,反复感冒要警惕肺结核。
男子皮肤变黑,竟是肾上腺结核作祟
“没想到皮肤变黑是因为结核病。”近日,41岁的李川(化名)感叹道。李川是外地人,在长寿打工13年。2023年底,他发现自己全身皮肤明显变黑,面部、手背、掌纹、牙龈、口腔粘膜等暴露部位尤为突出。因无明显不适,李川并未就医。今年2月初,他突然感到身体极度乏力,还伴有头晕、呕吐,甚至无法下床。家人将他送往医院急诊科,最终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治疗期间,医生发现李川面部黝黑、唇及牙龈发紫、掌纹加深,且反复出现低血压、低钠血症,考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建议完善激素检查。检查后,确诊为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结核、肾上腺危象。医生介绍:“临床中,肾上腺结核较为少见。这类患者治疗时需采用抗结核联合激素替代治疗。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易导致结核症状反复,引发肾上腺危象,必须及时补充糖皮质激素。”经治疗,李川病情得到控制,精神、食欲改善,乏力减轻,血压恢复正常,已能正常下床活动。肾上腺结核通常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在肾上腺皮质停留、引发病变,形成大小不一的结核结节。若病变聚集、干酪化,会造成肾上腺功能低下,引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严重时,在感染、劳累、发热等应激情况下,可能诱发肾上腺皮质急性功能衰竭,即肾上腺危象,表现为精神萎靡、恶心呕吐、极度乏力、休克,甚至高热、昏迷,需紧急抢救。
结核感染范围广,症状不典型需警惕
当下,生活作息、营养状况、居住环境、工作强度等因素,都与人们感染结核的风险密切相关。医生提醒,若出现咳嗽、咳痰2周及以上,或咯血、痰中带血等症状,应警惕肺结核,尽快前往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除毛发、指甲外,人体几乎全身部位都可能感染结核。除肺部外,结核分枝杆菌还可侵袭淋巴结、胸膜、脑膜、泌尿系统、骨骼、胃肠道、心包、肾上腺等部位。很多肺外结核早期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疼痛、肿胀,或侵袭部位的局部症状,没有“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消瘦”等典型结核症状,因此更需借助结核相关检查及时确诊。
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多方面预防肺结核:
接种卡介苗:这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手段。我国规定,3个月内婴幼儿可免费按要求接种卡介苗,能显著降低儿童重症结核病的发病风险。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卡介苗预防效果会减弱,无法完全杜绝感染。
保持通风:房间需常开窗通风,尤其是人员密集处,如教室、集体宿舍等。良好的通风能降低空气中结核菌浓度,减少感染几率。
做好场所防护:进入医院、结核科门诊等高风险场所,建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阻挡结核菌入侵。
增强自身免疫力:发病与否和机体免疫力紧密相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饮食均衡,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提升自身免疫力,抵御结核菌。
患者自我防护:处于传染期的肺结核患者,应尽量避开公共场所,特别是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外出主动戴口罩;切勿随地吐痰,可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中,若不方便,也可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或肘部遮挡口鼻,防止结核菌传播。
居家患者防控:居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宜与家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餐具可通过煮沸消毒,使用75%酒精或5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能有效杀灭结核菌,避免家人被感染。
警惕!1名传染性肺结核患者,1年或致10-15人感染
区疾控中心结防科张磊介绍,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发,是一种人、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都可能患上结核病,像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骨结核、肠结核、皮肤结核等,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
大家熟知的肺结核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一般而言,1个喷嚏能产生数万个飞沫,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时,会把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喷到体外,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研究显示,1名传染性肺结核病人1年内平均能让10至15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或学习的人,都属于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存在感染结核菌的风险,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排除。艾滋病毒感染者、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尘肺病人、老年人等人群,发病几率较高,建议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咳嗽咳痰超2周,务必及时就诊
一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就有可能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若治疗不及时、不规范,容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不仅治疗难度加大,传染期也会延长,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所以,一旦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低热等症状,尤其是咳嗽、咳痰持续超过2周,或者伴有咯血情况,应尽快就医,以便尽早发现活动性肺结核。
人类普遍对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我国约有1/5的人口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不过,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数量以及人体自身的抵抗力。
据专家介绍,结核分枝杆菌的易感高发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另一类是免疫力较低的群体,比如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血透病人、矽肺病人、糖尿病患者、酗酒者、营养不良低体重人群等。
提升抵抗力,有效降低结核发病风险
区疾控中心结防科张磊介绍,并非所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人都会发病,被感染者一生中患结核病的概率约为10%。发病与否,取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数量以及人体自身的抵抗力。所以,接种疫苗、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与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及发病极为关键。
“预防结核病,疫苗接种是首要举措。我国为新生儿免费接种卡介苗,虽无法杜绝感染,但能显著预防儿童重症结核病。”张磊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保持均衡饮食,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悦。室内场所,如居室、办公室等,要经常开窗通风,人员密集处尤其要注意。进入医院、结核科门诊等高风险场所,务必佩戴好医用防护口罩。另外,建议老年人积极参与年度健康体检,接受胸片/CT检查。”
张磊还表示,市民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坚决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避免面向他人。咳嗽、打喷嚏时,尽量用纸巾捂住口鼻,随后将纸巾扔进垃圾桶;若未携带纸巾,可对着胳膊肘打喷嚏。若用手捂住口鼻,需及时洗手,防止对门把手、电话等物品造成二次污染。(记者 骆英/整理)